2020年09月11号,世纪50周年庆典正式在昆山周庄拉开序幕,本次活动有政商学界共600名嘉宾到场庆贺。世纪集团董事长马伟武先生为工龄20年以上的老员工颁奖,并带领着新老员工唱响《世纪之歌》。74岁的马伟武先生依然神采奕奕,在50周年庆典活动上致辞,满怀信心地描绘着世纪未来的发展蓝图。
马伟武先生少小离家。艰辛创业“力不到不为财,还要精神可嘉”这是世纪名字的由来,也是马伟武创业经历的真实写照。他出生于江苏潮阳的小山村,13岁就随着母亲和弟弟离开家乡,投奔在香港做苦力的父亲。为帮补家计,他开始在大排档打杂、洗碗。后来,一名同乡介绍他去纸箱厂当学徒,他把年龄报大两岁才进了厂。
虽然每月工资只有30元,每日工作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,但他不仅没抱怨,还常常抢着干活,抓紧时间向老师傅们请教。下班之后,马伟武还赶到夜校补习功课。终于,马伟武从学徒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工人,年纪轻轻就被擢升为厂长。
转眼间,马伟武入行11年。他觉得帮人打工始终出不了头,于是,24岁的他拿着9000块港币,辞职了。他买了几台总价不到2000元的手动式、脚动式机器,租了一个几十平米的小阁楼,工人、销售、送货、老板都是他自己。这就是1970年的世纪。随着生意越做越大,马伟武不断将赚来的钱用来扩大自己的规模。70年代末,在香港鸿图道购置了新厂房,80年代初,世纪在观塘、鸿图拥有上千平米厂房、数千工人。
80年代中期,香港土地成本高、招工难、劳工贵等束缚了世纪成长的脚步。这时,中央在深圳召开全国经济特区工作会议,把深圳定为全国改革开放的“试验田”。听到消息后,马伟武马上前往深圳考察,并确定了横岗作为办厂地。“为何把钱砸到那些穷地方?”承受着别人的质疑,1986年,马伟武在毗邻深惠路的观音山脚下租用了一座600平方米的厂房,开始投入生产。
他的世纪注册厂属于来料加工企业,那时有两大阻碍,一是本地劳动力几乎没有技术基础,都需要从香港带来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。二是原材料和成品都需要依赖交通进出口,而每逢雨天,深惠路就会淹水、堵车。所以,世纪因为无法准时交单而损失过不少钱。
后来,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显现,内地市场需求旺盛,世纪的年产值逐年创新高。马伟武乘胜追击,买下了观音山下10多万平方米的荒地,在1989年兴建横岗世纪纸品大厦,随后又引进美国的瓦楞纸板生产线、德国印刷设备。当大量同行抢着“抢滩”深圳时,世纪已经成长为行业的翘楚。
1994年,世纪国际集团成立。此时,世纪拥有4000多名员工与13家附属和联营企业,成为大型企业。
“我们创建产业园,一是为自己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探索一条新路子;二是能为印刷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。”除了对企业、行业发展的考量,这也是他认为需要肩负起的使命。“因为现在很少有人去了解中国的印刷文化,淡忘了那段辉煌灿烂的历史,世纪起于此行,也应该承担振兴印刷文化的使命。”
2011年,世纪对旧厂房进行转型升级改造,将印刷世纪注册与文化创意相结合,创办深圳世纪创意文化产业园。现在,每年园内接待游客数量已突破5万人次。借助周庄的产业优势,世纪投资达6.8亿,建设的一期园区占地160亩,同步打造10万平方米自动化生产基地及6万平方米创业孵化基地,吸引30余家印刷世纪注册上下游企业入驻。
自决定在昆山建设产业园以来,世纪产业园项目就被昆山市委、市政府重点关注。2018年,世纪文化产业园被评选为昆山市工业旅游示范点,2019年成为首批“昆山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”,今年8月入选江苏省工业旅游精品路线景点。
“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做事要有魄力的同时,应该要慎于思、敢于行;而且要乐于创造,追求卓越;敢于冒险、创新;不要仅限于企业现状,要放眼企业的未来。”这是马伟武在2012年接受杂志采访时曾说过的话,而他,也一直在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。
入行61年,马伟武从纸品厂的一个学徒,一步步成长为世纪注册印刷行业的领航人。从香港到深圳,从深圳到昆山,他带领着世纪从传统加工行业一路蜕变,到现在除了做企业,还兼顾为小微企业提供平台,为传承印刷文化提供空间。他坚持与时代同行,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,时刻对未来的发展充满着期待。
全国服务热线
13530686081